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应如何应对当地的广告法规?

12 月 10, 2024 | Social

中国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机遇,但应对中国严格的广告法规可能是一项复杂的挑战。遵守法规不仅是法律要求,也是赢得本地消费者信任和建立信誉的关键。若不合规,这不仅会威胁广告活动的持续进行,还可能让企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。据中伦律师事务所称,未遵守中国广告法规可能会导致以下后果:

经验总结:如何撰写更优质的指令

    • 政处罚:包括警告、罚款、没收违法所得或责令暂停广告活动等。
    • 民事赔偿责任:如果广告内容侵犯他人权益,例如隐私权或肖像权,受影响的消费者或竞争对手可以提出赔偿诉求。
    • 连带责任:广告主、发布者以及品牌代言人可能共同承担责任。
    • 舆论危机与市场准入限制:品牌形象受损可能对销量及整体声誉产生负面影响。在最严重的情况下,除了罚款外,市场监管部门还可能吊销其营业执照。
    • 刑事责任:情节严重的案件可能引发刑事指控,相关责任人将依法承担刑事责任。

文化、法律及语言障碍在广告中的影响

进入中国市场时,海外企业常常面临独特的挑战。如果处理不当,这些挑战可能会使广告策略偏离轨道。下面我们通过实际案例来探讨这些障碍及其重要性。

1. 文化障碍

广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本地文化规范的理解。不符合中国消费者文化习惯的广告不仅难以引起共鸣,还可能导致意外的冒犯。例如:

    • 比较广告在国际市场中,品牌常通过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对比或使用讽刺手法来吸引关注。然而,中国《广告法》严格禁止贬损其他产品或服务的广告。例如,《广告法》第六十九条第(三)款规定:广告主、广告经营者或广告发布者违反本法规定,实施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、服务的侵权行为,依法承担民事责任。这意味着,像百事可乐曾经推出的广告 —— 一个孩子踩着可口可乐的易拉罐购买百事可乐,在中国会受到法律追责。

    • 符号敏感性颜色、数字和词汇在中国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,虽然不受广告法直接监管,但却能影响广告活动的成败。例如,使用数字“4”,因其发音与中文中的“死”相近,虽然不违反法律规定,但可能疏远目标受众,甚至引发公关危机。这种影响在节庆期间更为显著,例如春节或中秋节,消费者对象征繁荣、和谐和喜庆的文化符号尤为重视。

失误案例:

  1. 《卫报》的《观察者》周刊:在一篇农历新年食谱文章中,《观察者》在照片中使用了传统用于中国丧礼焚烧的冥纸作为装饰元素。此失误因其寓意不祥且不尊重中国文化而受到广泛批评,尤其是在农历新年期间,人们更加注重吉祥和积极的象征意义。尽管该刊随后更换了照片,但此举已在受众,特别是尤其重视文化尊重的中国大陆读者中留下了负面印象。
    1. 巴黎世家的“冒犯性广告”争议:在一次七夕节(中国情人节)的宣传活动中,巴黎世家推出了一系列为这一文化意义重大的节日特别设计的手袋,意图吸引中国消费者。然而,其广告视觉却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音。广告中,模特身着宽大衣服,出现在杂乱且不美观的环境中,这让许多中国消费者感到冒犯与不满。批评者指出,该宣传活动依赖于对中国文化的过时刻板印象,呈现了一个扭曲且不精致的形象,与现代中国消费者的品味和追求格格不入。
      “一整个广告丑得毫无美感,像极了90年代中国乡村摄影棚的风格,” 一位微博用户在帖子中写道。截至文章发表日期,这篇帖子已获得近63万点赞。(来源:《The China Project》
    1. 杜嘉班纳的文化失误与种族歧视争议:2018年,杜嘉班纳在计划于上海举办的一场时装秀前推出了一则宣传活动,视频中一名中国模特用筷子笨拙地吃披萨和意大利面等意大利美食。虽然该营销活动旨在展示文化融合,但却因强化刻板印象和嘲弄中国文化而引发强烈反对。更糟糕的是,视频中的旁白被观众指出带有性别歧视的暗示,进一步加剧了争议。事态因越南裔模特Michaela Phuong Thanh Tranova分享的一组Instagram私信截图而升级。这些截图显示,品牌联合创始人Stefano Gabbana发表了关于中国的冒犯性和种族歧视言论。这些泄露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公愤,并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上掀起了 #抵制杜嘉班纳# 的热潮。随后,不少参与这场时装秀的模特公开宣布退出活动。根据时尚行业社交媒体监督者Diet Prada的报道,上海市政府在活动开始前数小时取消了这场时装秀。(来源:Vox

    2. 法律障碍

    中国的广告法律堪称全球最严格的法律之一,其法规与国际标准间存在显著差异。尤其是在医疗、教育和金融等领域,中国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。以下是一些例子,展示中国广告法如何与全球规范不同,以及品牌如何谨慎应对这些法规。

    • 医疗行业:在中国,药品和健康相关产品的广告受到严格监管。《广告法》第十八条规定,保健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:“本品不能代替药物”。 这一要求确保消费者清楚了解产品的局限性,避免误以为保健品可以替代真正的医疗治疗。

     

    • 教育行业:在一些海外市场,教育服务提供商可以宣传提升分数的效果,只要广告信息不明显误导,通常不会面临严格的法律后果。然而,在中国,这类宣传是被《广告法》第二十四条明令禁止的:教育、培训服务广告不得含有对教育、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。这一规定旨在防止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,并保护其权益。

     

    • 人格权:在中国,涉及个人肖像、姓名或其他身份特征的广告必须遵守严格的同意要求。《广告法》第三十三条规定:广告主或者广告经营者在广告中使用他人名义或者形象的,应当事先取得其书面同意。在微信等平台上,广告审核过程中可能要求广告主提供书面同意书及身份证明(如居民身份证)。未满足这些要求可能导致广告被拒审。

      3. 语言障碍

      语言障碍不仅限于简单的翻译错误,还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误解。翻译不当的广告不仅难以与目标受众建立联系,还可能引发法律问题。

        • 绝对化用语的使用:在英语广告中,描述产品为“unique”(独特)或“the best”(最好)很常见,但将这些词翻译为“独一无二”或“最好”会违反中国广告法规,因为法规禁止使用绝对化用语。

        • 语调的模糊性:在英语广告中,幽默或双关语等随意的表达方式可能在翻译为中文时失去原意,甚至可能引发误解。在最坏的情况下,还可能引来法律审查。

        • 为什么值得做好语言适配: 遵守中国的广告法规不仅可以避免法律风险,还能提升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声誉与可信度。成功掌握这些法规不仅能使您的企业脱颖而出,还能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。

      为什么值得做好语言适配:

      遵守中国的广告法规不仅可以避免法律风险,还能提升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声誉与可信度。成功掌握这些法规不仅能使您的企业脱颖而出,还能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。

      准备好进入中国市场了吗?
      如果您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协助您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,欢迎与我们联系!